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头部光滑无鳞。眼后沿鼓膜上、下各有一条黄色纵纹,咽喉部黄色无斑。
形态描述 依据广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湖北6雄、6雌共12号标本描述。背甲长雄性118—138毫米,雌性95—138毫米;宽雄性79—94毫米,雌性69—102毫米,头较小,宽16—23毫米,光滑无鳞;吻部超出下颚,向内侧斜切;上颚正中略凹;鼓膜明显。背甲平扁,具3条纵棱,脊棱明显,两侧较弱。颈盾小,呈梯形;椎盾5枚,第一、第五椎盾五边形,前宽后窄,其余各盾片呈六边形,宽大于长;肋盾4对,除最后一对外,其余均比相邻椎盾为宽;缘盾11对;臀盾1对,略呈方形。个别老年个体背甲各盾片凹陷皱缩,似呈蛛网状。甲桥明显,背腹甲以骨缝相接,腋盾和胯盾小。腹甲略短于背甲,前缘钝凹而上翘,后缘凹缺深,呈三角形;喉盾略呈楔形,前侧尖出呈犄角状;腹盾缝>胸盾缝><股盾缝>肱盾缝><肛盾缝>喉盾缝。四肢扁平,前臂外侧具若干横排大鳞,指、趾全蹼,有爪。尾短细。
头骨具一骨质颧弓;方轭骨与眶后骨、轭骨(颧骨)相接切;额骨一对,前端与一对前额骨呈“W”形相接切,后端与顶骨平截相接;顶骨末端达上枕骨中部;鳞骨前端与眶后骨相接,大多不与轭骨相接,末端呈锐角状;上枕骨后部向下斜截,呈楔形。咀嚼面窄而无嵴。骨质内鼻孔位于眼眶前缘同一平面上。下颚纤细;冠状骨骨突弱。椎板7枚,六边形,短边在前;肋板8对;缘板11—12对。腹甲与背甲以骨缝相接,甲桥纤薄。腋柱和胯柱纤弱。内腹板被肱胸盾缝在后部1/3处横截。
生活时,背甲灰棕色或棕黄色,其纵棱及每一盾片周缘色泽较深。甲桥及腹甲黄色,每一盾片后缘中间有一方形大黑斑。头顶绿黄色;咽部及喙部黄色;头侧自眼后沿鼓膜上、下各有一条黄色纵纹。前肢灰褐色,内腹侧为黄色;后肢灰褐色,其股后有若干列桔黄色疣粒。尾侧有黄色纵纹。幼体黑褐色。
染色体2n=52。11对大染色体,其中6对中着丝体,2对亚端着丝体,3对为端着丝体;15对点状染色体;未见异型性染色体。
形态描述 依据广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湖北6雄、6雌共12号标本描述。背甲长雄性118—138毫米,雌性95—138毫米;宽雄性79—94毫米,雌性69—102毫米,头较小,宽16—23毫米,光滑无鳞;吻部超出下颚,向内侧斜切;上颚正中略凹;鼓膜明显。背甲平扁,具3条纵棱,脊棱明显,两侧较弱。颈盾小,呈梯形;椎盾5枚,第一、第五椎盾五边形,前宽后窄,其余各盾片呈六边形,宽大于长;肋盾4对,除最后一对外,其余均比相邻椎盾为宽;缘盾11对;臀盾1对,略呈方形。个别老年个体背甲各盾片凹陷皱缩,似呈蛛网状。甲桥明显,背腹甲以骨缝相接,腋盾和胯盾小。腹甲略短于背甲,前缘钝凹而上翘,后缘凹缺深,呈三角形;喉盾略呈楔形,前侧尖出呈犄角状;腹盾缝>胸盾缝><股盾缝>肱盾缝><肛盾缝>喉盾缝。四肢扁平,前臂外侧具若干横排大鳞,指、趾全蹼,有爪。尾短细。
头骨具一骨质颧弓;方轭骨与眶后骨、轭骨(颧骨)相接切;额骨一对,前端与一对前额骨呈“W”形相接切,后端与顶骨平截相接;顶骨末端达上枕骨中部;鳞骨前端与眶后骨相接,大多不与轭骨相接,末端呈锐角状;上枕骨后部向下斜截,呈楔形。咀嚼面窄而无嵴。骨质内鼻孔位于眼眶前缘同一平面上。下颚纤细;冠状骨骨突弱。椎板7枚,六边形,短边在前;肋板8对;缘板11—12对。腹甲与背甲以骨缝相接,甲桥纤薄。腋柱和胯柱纤弱。内腹板被肱胸盾缝在后部1/3处横截。
生活时,背甲灰棕色或棕黄色,其纵棱及每一盾片周缘色泽较深。甲桥及腹甲黄色,每一盾片后缘中间有一方形大黑斑。头顶绿黄色;咽部及喙部黄色;头侧自眼后沿鼓膜上、下各有一条黄色纵纹。前肢灰褐色,内腹侧为黄色;后肢灰褐色,其股后有若干列桔黄色疣粒。尾侧有黄色纵纹。幼体黑褐色。
染色体2n=52。11对大染色体,其中6对中着丝体,2对亚端着丝体,3对为端着丝体;15对点状染色体;未见异型性染色体。
大小
背甲长雄性118—138毫米,雌性95—138毫米;宽雄性79—94毫米,雌性69—102毫米,头较小,宽16—23毫米,光滑无鳞;吻部超出下颚,向内侧斜切;上颚正中略凹;鼓膜明显。
生物学
生活习性 本种为我国南方常见龟类之一。栖于丘陵地带半山区的山间盆地或河流谷地的水域中,常于附近的小灌丛或草丛中活动。杂食性,在人工饲养条件下。尤喜食鲜肉类。每年5—9月为繁殖期,自5月中旬起开始产卵,持续到9月上旬,产卵盛期在7月上旬;交尾及产卵时间常在夜间,挖穴产卵,卵壳灰白色,长椭圆形,卵径36.7毫米×19.4毫米。孵化期约2—3个月。
生境信息
生活习性 本种为我国南方常见龟类之一。栖于丘陵地带半山区的山间盆地或河流谷地的水域中,常于附近的小灌丛或草丛中活动。杂食性,在人工饲养条件下。尤喜食鲜肉类。
繁殖特征
每年5—9月为繁殖期,自5月中旬起开始产卵,持续到9月上旬,产卵盛期在7月上旬;交尾及产卵时间常在夜间,挖穴产卵,卵壳灰白色,长椭圆形,卵径36.7毫米×19.4毫米。孵化期约2—3个月。
国外分布
日本
国内分布
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台湾、海南。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本种由于背甲富有胶质,可供刚毛藻等藻类附着共生,故用人工接种藻类,使其背甲、喙缘及爪等角质部分着生绿色藻类,成为“绿毛龟”供观赏。肉可供食用,有滋补功效。
经济用途
经济意义 本种由于背甲富有胶质,可供刚毛藻等藻类附着共生,故用人工接种藻类,使其背甲、喙缘及爪等角质部分着生绿色藻类,成为“绿毛龟”供观赏。肉可供食用,有滋补功效。